本站讯(通讯员 余金龙)近日,yl23455永利、理论物理研究中心的吴玲娜教授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德国凯泽斯劳滕-兰道大学的科研人员合作,在国际权威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开放量子系统在弛豫过程中展现时间临界标度(Indication of critical scaling in time during the relaxation of an open quantum system)”的学术文章[Ling-Na Wu, Jens Nettersheim, et al.Nature Communications 15,1714 (2024)]。
在物理学的奇妙世界里,存在着一种令人着迷的现象:当物理系统接近其连续相变点时,会出现一种普遍遵循幂律的标度行为。这种标度行为通过一系列关键的临界指数来揭示,这些指数能够捕捉系统在面对温度或外部场等连续变化的控制参数时所展现的非凡特性。更引人入胜的是,这种普适的标度行为不仅限于平衡状态,它同样适用于孤立量子系统在经历淬灭过程(系统从一种状态迅速变化到另一种状态)后的非平衡动力学现象,其中时间扮演了控制参数的角色。
这种普适性引发了一个自然的问题:在与环境耦合的开放量子系统中,是否也存在这种普适的标度行为?本研究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在这篇结合理论与实验的论文中,研究团队深入探讨了开放量子系统在弛豫过程中的时间临界标度现象。他们巧妙地构建了一个由单个铯原子的自旋构成的系统,这些自旋通过自旋交换过程与一个超冷铷原子气体耗散性地耦合在一起。通过精确测量铯原子自旋分布,团队研究了系统的熵随时间的演化(图1左图)。由于实验系统的尺寸受限,他们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对系统的熵动力学进行了有限尺寸的标度分析(图1右图)。这一分析揭示了在热力学极限下存在一个时间上的临界点,在这个临界点上,系统的特征长度发生发散,而这种发散过程可以由一个不受系统具体参数影响的临界指数精确描述,从而展现了自然界中普适规律的深远影响。
图1:(左)单个大自旋的铯原子(含7个自旋分量)处于铷原子池中,通过自旋交换激活铯原子自旋的非平衡动力学演化;系统的熵随时间的演化会出现一个峰值——此时系统达到一个最大混合态:系统的密度矩阵是7个自旋态的等权重非相干叠加,对应的熵为ln7。(右)系统的熵及特征长度随着等效逆温度(定义为熵相对于平均能量的变化率)的变化情况,展现出特征长度随系统尺寸的发散行为;通过有限尺度标度分析,作者们发现了描述特征长度随等效逆温度发散的普适幂律标度行为,其临界指数为1。
该论文是一篇理论-实验合作工作,吴玲娜教授和凯泽斯劳滕-兰道大学的Jens Nettersheim博士是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柏林工业大学的André Eckardt教授和凯泽斯劳滕-兰道大学的Artur Widera教授是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期刊简介:
Nature Communications是自然出版集团于2010年上线的科学期刊,该刊物经同行评审,文章在线上供开放获取;期刊涵盖的范围有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地球科学等多个领域。该期刊为中国科学院分区一区TOP期刊,最新影响因子为16.6。
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46054-9